1、发生医疗事故,病人如何解决
发生医疗事故时,病人应采取以下行动以保护我们的权益:
1.病人应准时采集证据,包含但不限于医疗记录、诊断报告、药品说明书与与医护职员的交流记录等。这类证据在后续协商或诉讼中将起到重点用途。
2.病人可以尝试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
3.假如双方不想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病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借用行政力量进行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通过法律方法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依据《医疗事故处置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医患双方确实可以协商解决医疗事故引发的赔偿争议,若协商无果,则当事人有权选择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医疗事故怎么样处置大夫
在处置医疗事故时,对大夫的处置手段同样要紧:
1.假如医疗机构承担了民事赔偿责任,其有权向存在重大过失的大夫进行追偿,以维护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
2.卫生行政部门将依法对涉事大夫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情节紧急者还可能被责令中止6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执业活动。若大夫的行为构成医疗事故罪,还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医疗事故处置条例》第五十五条对此有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后,卫生行政部门将依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相应处罚,对负有责任的医务职员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医疗事故报告处置步骤
医疗事故的报告处置步骤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负责医疗服务水平监控的部门应当将医疗事故的有关状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病人通报、讲解,以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病人的知情权。
2.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以便卫生行政部门准时知道状况并进行处置。
3.当事人可以一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别,法律快车提醒,以确定医疗事故的性质、缘由和责任等。
依据《医疗事故处置条例》的有关规定,当事人在了解或应当了解其身体健康遭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置申请。
综上所述,病人在面对医疗事故时应积极采集证据并寻求协商或诉讼渠道解决争议;大夫则需承担相应责任并同意处置;而医疗事故的报告处置步骤也应遵循有关规定进行。